本文目录
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1、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是:世事到头螳捕蝉。
2、【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3、原文: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4、释义:“ 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某人的贪心大欲壑难填,好比一条蛇吞进了一头大象尚不能满足。世事难了螂捕蝉”意思是指世事纷繁复杂人心险恶难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到头来害人人害恩恩怨怨无有已时,就好比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秃鹰在天。
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歇后语是什么意思
“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歇后语是:世事到头螳捕蝉。意思是:人之贪心犹如蛇想吞下大象,世间(勾心斗角)之事难以预料犹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人贪心无度终将被自己的贪念所害。
“蛇吞象”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螳捕蝉”出自汉·刘向《说苑·正谏》:“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贪心的人总是想入非非,就像蛇想吞食大象;却不知世上的事情最终都像螳螂捕蝉,你在谋算别人时,别人也在谋算你。指自作聪明、贪得无厌就会接连招祸。
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下一句是:“世事到头螳捕蝉”,其意思是比喻人的贪念很大,大到一条蛇把大象吞吃了,都无法满足自己的贪念;事情到了最后螳螂将蝉捕捉吃了,形容自己最后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引申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劝世名言,各地流传的版本不尽相同,但劝人知足常乐和某种意义上守本分的宗旨是一致的,其蕴含的哲理教育启迪了历史一代又一代人,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意识的正确引导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能自律和自我节欲,不干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或得寸进尺、自取其咎和败道,比求神拜佛保佑自己贪污腐败、杀人越货不发案在实效上是无以伦比的。
总之,“人心不足蛇吞象”凝聚的丰富文化内涵,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百花丛中的亮丽一朵,成为我们相互劝说和自我鞭策,做人处世谋事的法宝之一。
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下一句是:“世事到头螳捕蝉”,其意思是:比喻人的贪念很大,大到一条蛇把大象吞吃了,都无法满足自己的贪念;事情到了最后螳螂将蝉捕捉吃了,形容自己最后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出处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山海经·海内南经》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出自《山海经》作者不详。
山海经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亦以齐邦为盛”推断,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
另外《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以上就是关于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人心不足蛇吞象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