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下一句,论语学而2

本文目录

论语学而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宝贵之处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这也是不可行的。”

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总是觉着怪怪的,听起来别扭的很。

有子这段话是说了什么呢?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礼之用,和为贵。”读第一句的时候,刚开始我以为“和”是目的,“礼”是手段,是用“礼”的方式达到“和”的状态。但是读到后面,“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又说不能为了和谐而和谐,要以礼节制。这又是啥意思呢?什么叫为了和谐而和谐呢?

历史上有很多和亲、纳贡的例子,不是没有实力打不了仗,而是打仗费时费力费人,远不如结亲家、给点钱划算,两边都能太平过日子,皆大欢喜。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步步蚕食我国疆域,要将中国纳入日本版图,当时是真的打不过对方,如果投降,死亡人数可能会比战争少很多很多,大部分人可以平安度日,但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都选择抗争到底。

这两种情况,为什么一个追求和平,一个不追求和平呢?

我觉着这里说的“礼”,更像是一种原则、一种边界,要通过做遵循原则的事情,去达到和谐的结果,但是反过来就不对,不能为了和谐的结果而放弃原则。如果一件事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各种方法都没法达到和谐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应该接受这样的结果。放弃原则,就会像前面孔子所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回顾一下,“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解释翻译】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前面我们有提到,有子是有若,是孔老夫子的学生。他这里讲到『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什么意思?朱子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这个礼实际上反映的是天理,所以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天地是代表什么?自然,自然而然就有这样的一种规矩,这是礼。所以它是天理的表现,「节文」可以解释成表现。「人事之仪则」,人与人之间,待人、处事、接物时候所遵守的礼仪、规则。这些礼仪规则,其实不是说圣人制定出来约束我们,不是的,实际上是自然的秩序。我们必须要遵守自然的秩序,也就是符合礼,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满。所以不要把它误解为圣人的那种约束、那种法律、那种规章制度来制约我们。圣人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希望我们更幸福,更美满。循着礼,我们就能够回归本性,它是性德的流露。

『和为贵』,这个和朱子解释「和者,从容不迫之意。」也就是说,他遵守着礼,这个用是表现在他从容不迫。这个意思有一些牵强,在这里我们不这么讲。我们来看李炳南老先生的批注说,礼就是规矩,这个讲得很实在。讲规矩,是不能乱。但在用的时候,应当以和为贵。所以这个和是解释为和谐,礼的用处就在于和谐,以和谐为贵。如果说遵循礼反而不和谐,遵循的礼这方面也有问题,它的目的是以「和为贵」,也就是恢复和谐。

我这里讲恢复和谐,不讲构建和谐,是因为和谐我们本来就有,本来的面目,不是说你创造出来的。只要你能够把障碍和谐的东西放下,就能恢复本来的和谐。这个和谐包括三种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说地球、太空、宇宙,这大自然要和谐;也包括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命的和谐。这三重和谐,是礼的用处,礼的方向。

下面说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个意思朱子解释说:「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先王是指古圣先王,确指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先王之道,就是以礼达到圆满的和谐。所以这称为美,美是一种圆满。「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符合礼,都没有违背礼。在还没有成圣贤之前,还是凡夫的时候,我们必须用圣人制定的礼来规范自己,这叫克己复礼,克服自己的习气,遵循着礼而行,遵循久了,慢慢就习惯了。到了像孔子七十岁的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里所说的「小事大事无不由之」,都没有违犯规矩。为什么?他已经证得本性,成大圣人,性德自然流露,这就是礼。他的一切行为,你去观察,他都符合礼。可是他有没有一个心要去遵循礼?他没有,圣人没有心。有心、有念头,不能成为大圣。

所以《尚书》告诉我们「克念作圣」,你把这个念头都克服住,控制住,放下了,你才能够作圣。等你作圣的时候,你的身口意三业的造作,一切的行为、言语、念头,统统符合礼,那就叫做「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圣成贤之前,先要遵循这一套祖宗圣贤留下来的礼,这就是圣贤的教诲。

底下讲到的『有所不行』,这里古注有讲到另一个方面的意思,它把「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合在一起讲。皇侃和邢昺两位大学者的注疏,都是把这个两句合在一起讲。「小大由之」的由是做用字讲,就是小事大事都用礼。这里隐藏着一个意思,只用礼而不用和,「礼之用,和为贵」,如果只用礼而不用和的话,这就有所不行了。也就是说,这样就不圆满,甚至会有缺憾,这不可行。

我讲一个例子大家就明了了,只用礼不用和是不可行。我记得过去我在美国教书,有一次回国探亲,探望我的父母。我的父亲他跟我母亲离婚以后,自己成家。我的庶母姓王,王姨。他们知道我回来,非常高兴。王姨很会做饭,说要给我做一顿好饭菜,给我接风。当时我父亲因为患有脑瘤,在恢复当中,所以一般上午他都要休息。上午睡觉睡多了,起来穿衣服当然也很缓慢,结果王姨把饭菜都做好了,跟我在桌前就等他。等他很久都没见他来,王姨就有点不耐烦,说:「我们先吃,别等你爸了。他平时起来时间不固定,我都是单独给他做来吃。」当时我就起了个执着心,说「我们一定要等爸爸来,吃一个团圆饭,人齐了才一起吃,这是《弟子规》」。所以我执着这个礼,而且把这个大道理一摆出来,王姨也没话好说了。我们俩就一起在等,等啊,等啊,等得饭菜都凉了,我爸才上桌来。这时候我父亲也很不好意思,就说「为什么你不先吃?不要等我」!那王姨也是辛苦了一个上午,做了一顿好饭菜,结果我们大家只能吃凉的饭菜,心里也很不愉快。也有点埋怨父亲的意思:「怎么上午起得这么晚,睡得这么多」!结果家里本来很高兴的气氛,都变了味。

我回头一想,都是自己不对。虽然《弟子规》里面要讲「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吃饭怎么能自己先吃?要等长辈一起来吃。可是这个礼应该有开缘,这个开缘是什么?就是以和为贵,要大家能和谐,能高兴。所以如果我当时能顺着王姨的意思我们先吃,给我父亲留出饭菜,边吃边等,又能够满王姨的愿,又不会给我父亲造成心理的压力。他不好意思,心里有压力。这是什么?以和为贵。只要自己怀着恭敬的心,礼也是有开缘。如果是只用礼,而忘记了和,这就变得很呆板,甚至就伤了和气,还让对方觉得很不自在,很不高兴。你这个礼如果让人很不自在,很不高兴的话,那就失去它的意义了。所以我们学儒、学礼,要活活泼泼的学,不能够死守着那些条文。所以这里就讲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如果就是不论大小事,不论什么样的情况,都是按照这个条文上的礼来进行的话,那很可能就不可行了。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也很好。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把「有所不行」跟下面一段连在一起,「有所不行,知和而和」。这个「有所不行」,朱子解释说是承接上文的意思。先王他处处都符合礼,不论小事大事都符合礼,可是也有所不行的时候。这个「有所不行」不是说古圣先王不行,是我们如果很呆板的去只用礼而忘记和,这就不行。

同时另外一层意思,如果只知道和,知道和为贵,就一味的用和,这也不行。只要和,不要礼,没有用礼节去「节之」,这个节是节制。礼和节叫礼节,它不能过度,要有所节制。如果没有节制的话,那也不可行,所以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前面讲只用礼不用和,不可行;这里只知和不用礼,也不可行。譬如说与人交往,如果不分尊卑贵贱,一味的就是用一种礼,譬如说现代来讲,对人最敬礼是三鞠躬,如果是为了与人和谐,见人就三鞠躬,不分情形,不分对方的身分,都用这样的礼,这也是导致麻烦。你譬如说你走到路上,见到个老太太来了,你也不认识她,对她嘣、嘣、嘣,三鞠躬,把老人家也吓一跳。

我记得有一次上电梯,从电梯里出来,跟我一起上电梯的有认识的人,认识的朋友。我先出电梯,他要继续往上走。我回头跟他招招手,告个别。结果他非常注重礼,对我就一个深深九十度鞠躬,头露在外面,差点被那电梯门夹到,把我都吓一跳。这也不可行。所以总是要看情形,看当时的状况,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你的礼敬,表达你的和谐。如果一味的要追求礼敬和谐而忘记了节制,这也不可行。所以学礼真的要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守教条。

朱子说到,「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严而泰」,严是严谨,自己处处都要守着礼仪。像先王,「小大由之」,处处不逾矩,这是对自己要严谨。泰是泰然,有舒泰的意思。朱子解释那个和,说从容不迫,这有泰的意思,处事、处人都泰然。和是与人和谐,跟人和谐最关键是要尊敬别人,能够尊敬别人,才能和谐。「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又有所节度,要看当时的情形,这个叫「理之自然」。夫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他真正证入了这个「理之自然」的境界。他所作所为完全随顺性德,真正自然而然,才能真正达到朱子所谓的从容不迫的这样的一种威仪,那么礼之全体就能现出来。礼的体是什么?礼的体就是本性,就是性德。「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稍微有偏差,过度,或者不及了,这都是属于有差,过犹不及。这个礼要做到正正好好,过度和不及,这都叫失礼,「失其中正」,就偏向一边去了,这都不可行。

蕅益大师这里《点睛》讲了两句,说「由之,由其本和之,礼也」。这「小大由之」的由,这个由是什么?有依据、遵循的意思。「由其本」,本是本体,也就是我们的本性,跟本性相合,这种做法才叫礼。换句话说,礼实际上是本性自然流露出来的行为,不是从外面学来的,而是我们自己本性中具有的。当我们还没有证得本性之前,确实要遵循圣贤所制定的礼而行,以求最终证悟本性。

蕅益大师讲,「不行者,废礼而尚和。礼不行,而和亦不可行」。《论语》原文里面讲到两个「不行」,这「有所不行」,后面又讲「亦不可行」,什么不可行?「废礼而尚和」,这不可行。废了礼,这是不可行,一味的崇尚和谐,却没有用礼来节制,这也不可行。所以这过和不及都属于失礼。礼不可行了,就是失礼了,「和亦不可行」,失了礼也失了和。为什么?和是礼的本体,本性本来是和谐,它表现出来的就是礼。所以失了礼之后,也破坏了和谐。这样我们才知道真正要做到一切如礼,那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境界。如果不是真正证入本性,怎么能做到毫厘不差,不失其中正?因此学礼的最终目标还是复其本性,恢复我们的本性。有这样的目标,我们才不会被文字上的礼的这种条文所束缚。所以这一段讲到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去落实,在各种情形上去拿捏这个尺度,这需要有智慧。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礼之用后面一句是什么?

礼之用后面一句是和为贵。

一、简述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有子说:“礼的作用,以恰到好处为珍贵。前代圣王的规矩,这样算美;不管大小事情都如此。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即如果为恰当而恰当,不用礼来规范衡量,那也是行不通的。”

二、具体情况

1、许多注家释“和”为音乐的和,并说即使音乐的“和”也不是目的,而仍服务于“礼”。此说似亦可通。实际上,在氏族社会和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

2、“礼”“乐”虽并提,“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仍是实现、辅助、从属和服从于“礼”的。礼治”不同于“刑政”,“人治”不同于“法治”,亦在于此,即非仅强调外在律令规范的客观性。

3、而重视在血缘氏族基础上人际关系的“温情脉脉”的情感认同与和谐一致。“恰当”为“和”、为“美”,这也就是“度”。“度”是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辩证法的特点和主要范畴。

三、论语

1、《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2、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3、《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翻译

《论语解构》礼之用,和为贵。也学阳明格竹子

3 年前 · 来自专栏 国学漫谈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第一句:礼之用,和为贵。

“礼”是做什么用的呢?有子认为最重要的作用是”和”,”和”是什么?

南怀瑾先生认为“和”就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很有道理。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和,相应也。”就是说“和”的意思是互相呼应的意思,比如老李和老张两个人早上见面打招呼,老张说:“早啊,老李!”老李立马呼应说:“早!”这就是互相呼应,当然,打招呼是一种习惯性礼节,同样,《论语》中这里所言的礼也多指社会中人与人间的秩序、交往的礼。

那么,为什么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学一学王阳明,再格一回竹子,用竹子来说明这个道理。“礼”就相当于两根竹管中间的竹节,竹节有两个作用,即能连接上下两根竹管,使两者因共性而融为一体;又能使上下两根竹管各自封闭独立,各自保持自己节气,使竹子更加结实坚固。礼的作用就如同竹节作用一样,既能把人与人间的共性部分连接起来,同时又能不破坏人的个性,各自得以保持独立人格,只有将礼的作用发挥到这个最佳状态,才能称之为“和”,这样的“和”才是最难得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后面孔子所言的“君子和而不同”一句是什么道理了。

上一句,有子上来先讲出一句大道理,说“礼之用,和为贵”。然后他说这个大道理不是自己凭空瞎想出来的,“先王之道,斯为美”是经过历代圣贤君王们验证过、实践过的,并且他们一致认为若能把礼用到“和”的境界,其效果是最理想、最美好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再接下来,有子继续围绕这个立论,指出因不会用礼而导致不和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第二个问题: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第一个问题:乱用礼。“小大由之”国家对礼法不进行规范、约束,分不清礼节轻重大小,任由人们乱来,该用小礼时偏用大礼,该用大礼时却用小礼,或者不知道用哪种礼,这样就容易让社会秩序混乱,容易破坏人与人间的和谐、和睦甚至国家的和平关系,所以“有所不行”,这样乱用是不行的。

第二个问题: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这一句该怎么理解呢?还是以竹子来举例,我们若仅知道竹节的作用是为了将上下两根竹管连接在一起,那么,干脆不要“竹节”,直接让上下两根竹管长在一起,这样行不行呢?显然是不行的。两根竹管失去了各自的气节后,就变成一个上下中空的东西,竹子就容易倒伏在地上。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不能一味为求和而不用礼,那样岂不是都成了圆滑的直筒子了吗?就像我们经常骂别人说“穿一条裤子”,“沆瀣一气”等话语一样,就没有什么个性和独立人格可言了。试想,这样的国家社会,还能稳定多久呢?所以,有子说“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用礼来节制的话,也行不通的啊!(谭清风)

以上就是关于礼之用下一句,论语学而2的全部内容,以及礼之用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10日 11:09
下一篇 2023年10月10日 11:47

相关推荐

  • 蜻蜓飞的低下一句,...白云飘的高、蚂蚁忙搬家、大雁向南飞、蜻蜓飞的低、地基直冒汗分别是...

    本文目录1.蝌蚪水中游、白云飘的高、蚂蚁忙搬家、大雁向南飞、蜻蜓飞的低、地基直冒汗分别是什么的预兆2.什么动物飞得低出门带蓑衣3.谚语蜻蜓飞的低下一句4.蜻蜓飞得低谚语下一句是什么蝌蚪水中游、白云飘的高、蚂蚁忙搬家、大雁向南飞、蜻蜓飞的低、地基直冒汗分别是什么的预兆大自然的自然现…

    猜句 2024-02-03
  • 霜落熊升树下一句,鲁山山行的首联是什么

    本文目录1.鲁山山行的首联是什么2.好峰随处改的下一句是什么3.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的意思4.鲁山山行翻译及原文鲁山山行的首联是什么《鲁山山行》是一首五言律诗。五言律诗的第二三联一般都是对偶且是对仗,所推荐答案有些不妥。对偶句是:“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

    猜句 2024-02-03
  • 配钥匙你配下一句,网上说配钥匙是什么意思你配钥匙怎么反驳

    本文目录1.网上说配钥匙是什么意思你配钥匙怎么反驳呢2.您配钥匙怎么回应别人3.配钥匙您配吗相关的梗4.各个职业的灵魂拷问网上说配钥匙是什么意思你配钥匙怎么反驳呢网上说配钥匙是什么意思呢?最近很多人都在说您配钥匙吗?你配吗?这到底是个什么梗呢?小编听到一脸懵逼,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给…

    猜句 2024-02-03
  •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下一句,莫以善小而不为的下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

    本文目录1.莫以善小而不为的下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2.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的下联是什么3.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是谁说的4.莫以善小而不为下一句是什么莫以善小而不为的下一句是什么作者是谁莫以善小而不为的下一句是莫以恶小而为之。以下是我整理的莫以善小而不为相关内容,希望能…

    猜句 2024-02-03
  • 山不在高下一句是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1.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什么意思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3.山不在高后面一句水不在深后面一句4.古诗什么不在年高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什么意思陋室铭[作者]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

    猜句 2024-02-03
  • 怡情养性的下一句,放风筝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本文目录1.放风筝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2.怡人怡景怡情下一句是什么3.禅定对身体有什么好处4.阅读好书益心性的下联放风筝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快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高鼎)纸鸢就是风筝,阳气升发的春季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光。…

    猜句 2024-02-03
  • 楚臣伤江枫下一句,楚臣最新章节 小说

    本文目录1.楚臣最新章节 小说2.有哪些古诗描写了友人之别的诗句3.楚臣伤秋风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4.楚臣伤江枫的下一句是楚臣最新章节 小说谢客拾海月。楚臣伤江枫是唐代李白的《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中的诗句,楚臣伤江枫下一句是谢客拾海月,意思是屈原见江边红枫而悲吟,谢灵运想去拾海月,…

    猜句 2024-02-03
  • 初心不改下一句,初心不改这句下一句怎么接

    本文目录1.初心不改这句下一句怎么接2.初心不改上一句是什么3.初心不改,虽远不怠的意思4.初心不改下一句怎么接初心不改这句下一句怎么接初心不改的下一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2. 初心不改,一如既往。3. 初心不改,未来可期。4. 初心不改,有梦有盼。…

    猜句 2024-02-03
  • 打是爱骂是亲下一句,打是亲骂是爱下一句是什么用脚踹人的

    本文目录1.打是亲骂是爱下一句是什么用脚踹人的2.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相爱,下联要怎么对3.打是亲骂是爱下一句是什么用脚踹人的4.打是亲骂是爱爱的不行用脚踹有类似的句子吗打是亲骂是爱下一句是什么用脚踹人的爱到深处用脚踹。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亲密的人才会互相打闹,骂是长辈对于孩…

    猜句 2024-02-03
  • 请神容易送神难下一句,怎样才能送走家中供奉的神仙

    本文目录1.怎样才能送走家中供奉的神仙2.财神的歇后语俗语怎么说3.请神容易送神难下一句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送走家中供奉的神仙踩有句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你把灵请到了家中,他吃你的供养,本该感激,但有一天,你供奉有所慢待,他便会恶意加害,这已远超出了吃饭问题。有很多问题,已经…

    猜句 202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