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剑奇谭的:仁得仁 志得志 焦冥是什么意思
是游戏里百里屠苏的一句话,全句应该是心之所向,无惧无悔!愿求仁得仁,复无怨怼。这是对他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感悟。意思结合游戏可以是“人们心里向往的事物,会不计较得失成败地去争取!也期望心里所期盼的东西能实现,无论最终结果是怎样,也不怨天尤人。
焦冥是一种专吃人遗体的虫子,以特定的方法入药,给尸体吃下后,焦冥会将尸体吞噬,并聚合为死者的形貌。白日难见而夜晚聚形为人,可以感应人心。
我仁得仁你也一直没掉过眼泪别为了我哭原句出自镇魂小说哪一章
“上下五千年,天上人间,你就只想和我说这一句话吗?”沈巍低低地问,过了片刻,他叹了口气,“轮回晷那次,你记得我和李茜说过的话吗?我说人这一生,只为了两件事,值得自己赴死,为天下家国成全忠孝道义,为知己成全自己——自古有轻生酬知己,我既然肯为了你死,当然也肯为你活着,我求仁得仁。你一直也没掉过眼泪,别为了我哭。”
完整语句↑
出自第75章 功德笔
仁得仁即墨大夫之我也任则
读《论语》感悟(五十四)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书中译文:
冉有:“老师打算辅佐卫国的君主吗?”
子贡:“哦,我去问问。”
子贡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人?”
孔子:“他们是古代的贤人。”
子贡:“他们后悔过吗?”
孔子:“求仁而得仁,有什么可后悔?”
子贡出来(对冉有及其他弟子)说:“老师不会帮卫君的。”
我的感悟:
这段对话的历史背景很复杂,我长话短说。
孔子当时游历到卫国,卫灵公太子蒯聩嫌弃年轻貌美的后母南子名声不好,派人刺杀南子,父亲卫灵公非常生气,赶走了太子蒯聩。
不久卫灵公亡,举蒯聩儿子辄即君位,是为卫出公。
外逃到晋国的蒯聩听说儿子继位,非常生气,就带晋国兵来攻打卫国,想推翻儿子自己做卫君。
在这种背景下,跟随孔子在卫国的弟子私下议论、猜测,老师会不会继续留在卫国帮新国君卫出公,惴惴不安,因为这也牵涉到自己的前途,便让冉求向子贡打听。
子贡聪明、灵活,进来后对这种敏感问题不直接问,而是问“伯夷、叔齐何人也”。
子贡是明知故问,因为伯夷、叔齐兄弟俩,为国君位相互礼让而逃避到外,饿死在首阳山下,是古代著名的礼让典范名人,人尽皆知。
孔子自然答是古代的贤良之人。子贡又问,这俩人后来下场那么惨,难道没怨言吗?
孔子在这里又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们就是想当个好人,现在当上了,实至名归,又有什么可抱怨的?
子贡举一反三,他多聪明呀,马上就明白了。老师一生奉行和宣传的就是仁义礼智信,敬重礼让之人。蒯聩打国君儿子是犯上作乱,不仁不义;儿子打父亲是以下犯上,不礼不孝。而今卫国马上爆发的战争是争权夺利,狗咬狗一嘴毛,帮助谁都是大逆不道、都是名不正言不顺,老师决不会留下来帮助任何一方。
子贡于是出来告诉冉有,夫子不会留在卫国帮助卫君的。
读这段对话,最应该记住的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生活中我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团队付出那么多,结果也没人承认我的功劳;我为儿媳洗衣做饭哄孩子,也没落上好;我为父母买吃买穿还陪护,还落一身不是;我为朋友跑前跑后、出钱出力,最终他过河拆桥……
你看,都想做个好人,可做着做看,发现做好人好象没什么好报,好像又吃了大亏,好像没感受到做好人的快乐。
但你再想想,你刚开始做好事的 初心是什么,是求仁、求名、求利? 如果求仁,我做了好事,我赠人玫瑰,我手留余香,我快乐自己,我无怨无悔;你做了好事后若没有回报,你委屈、痛苦、不快乐、牢骚满腹, 你可能求的不是仁,而是名、是利。
看来做了好事后抱怨不抱怨, 关键在于我们是在追求做好人还是在追求通过做好人想得到什么。
当一个人真弄明白“求仁而得仁”后面那三个字:又何怨?很多困惑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我不就是想做个好人吗?我现在做了好事,我现在是个好人,你爱谁谁说啥,我内心安稳、欢喜、淡定,我求仁得仁。
我大姐的婆婆脑血栓后生活不能自理,整天躺在床上不会动,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大姐两口子还种十多亩地,但大姐十年如一日擦屎端尿喂饭,每天几遍给老人翻身子,夏天每天给婆婆擦洗身体,整整十一年,没让老人长过痱子,得过褥疮。老人长期不会动,经常便秘,吃药、开塞露都不能解决问题,大姐就用手抠,这是她的生活常态。
我问大姐,你烦呗,你怨呗?大姐常平静地说: “谁都会老、谁都会生病,这算啥,该哩。做人得有良心。”
没有人给大姐发奖,没有人表扬她。她依然平平静静的下地干活,回家伺候婆婆,该做饭做饭,该洗衣洗衣,平和、喜乐,无怨无悔。
这就是真正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虽然大姐从没听说过这句话,但她有良心、有仁心。
我们身为世人,无论追求什么,都会付出代价,怨与不怨,快乐不快乐,最根本的还在于“求”。为让自己幸福快乐,可以经常在心里默念“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论语》“述而篇”第15章。
仁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哪里
“求仁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想得到什么就有什么,就是幸福,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求仁得仁,又何怨”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以上就是关于求仁得仁下一句,《尚食》大结局:仁得仁各有归宿的全部内容,以及求仁得仁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