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出处:宋代文学家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句话
接下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意思是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含蓄且微妙而复杂:漫步月下欣赏夜景的欣喜和悠闲,贬职的悲凉,人生的感概均包含于其中。
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诗体现了诗人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次的叙述。这句话的第一句,就是元丰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了四年的团练。第二个层次是描写风景的。作者言简意赅,只用了十八个字,就创造了一个月光皎洁、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晚。第三楼的人开始讨论起来。作者感叹,没有月亮,也没有竹子,但也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欣赏这样的美景,大概只有他和张怀民能有这样的心情,而这首诗的点睛之处,就是“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全文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苏轼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面上是欣喜、高兴,其实蕴含着贬谪的悲凉,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作者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意思是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以上就是关于何处无竹柏下一句,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全部内容,以及何处无竹柏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