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诗的意思是: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钱塘湖春行》的第五六句,其全诗文如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整首诗的意思: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但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
扩展资料
【鉴赏】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参考资料:
“少年易老学难成
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的诗名是:
《劝学诗 / 偶成》。
《劝学诗 / 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对照: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注释:
池塘春草梦:这是一个典故,源于《南史·谢方明传》,谢方明之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话。”尝于永嘉西堂四诗,竞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
常云:“此语神功,非吾语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用其典,意谓美好的青春年华将很快消逝,如同一场春梦。
秋声:秋时西风作,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
扩展资料
《劝学诗 / 偶成》赏析:
这是一首逸诗,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大约在绍兴末年(1162)。日本盛传此诗,我国大陆亦不胫而走,以为为朱熹所作,姑且存以备考。其主旨是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池塘生春草
第一句:夕阳的余晖照着彩霞散布着像是丝织衣服上的图案
清澈的江水安静的流淌像是一条白色的绸带
第二句:池塘畔长起了春草,
园中柳树上也换了鸟儿在歌唱。
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原文: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翻译及注释
翻译 春天的日子,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这是一个晴日,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远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诗颂苦。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注释 1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词谱》卷八调见《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2独凭春:春天时独自倚栏远眺。3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4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族兄灵运激赏惠连之才思,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竞不成,忽梦见惠连,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5江淹浦:指别离之地。指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6吟魄:指诗情、诗思。离魂:指离别的思绪。7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赏析二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著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像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 「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 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赏析一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著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像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 「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 宋词 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这首小令是欧阳修的名作。它与林通的《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梅尧臣的《苏幕遮》「露堤平,烟墅杳」,并称为词中歌咏春草的三阕绝调。但是王国维认为,其上片「语语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则是失败的。事实也确是如此。上片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图画。作者意在咏草而着墨于人,写一深闺 *** ,凭栏远眺,睛川历历,碧草连天,她的心也随之飞向天涯,系念著远行的亲人。这里直接写草的虽然只有「暗碧」一句,但读者却从 *** 的思绪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绿遍天涯了。像这样写无情草木映入思妇之眼,融进离人之情,就不仅境界广远,而且真切动人。下片呢?还是紧扣春草来写的,但却连用了三个典故。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有一名句为「池塘生春草」,这里就用「谢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为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辞·招隐上》中又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词中疏雨黄昏,更忆王孙云云,便由此化来,说的还是春草,然而,这三个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写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同样描绘了春草,但三者的具体意蕴却差别很大,把它们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也没有表达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处的人,读来固然不知所云;知道典故出处的人,也只懂得下片事事都说春草,除了感到由辞采、声律带来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难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总之,这首小令的上、下片,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给予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在人们以诗词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虽然早就引起了中国古代理论家们的注意,但直到王国维才用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对它作出了理论概括,这就是所谓「隔」与「不隔」。王国维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了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阂……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了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人间词话》第40、41条)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创作背景
北宋 时期,词人欧阳修为了歌咏春草同时又兼涉离愁,故写下了这首词。 诗词作品: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诗词作者:【 宋代 】 欧阳修 诗词归类: 【春天】、【咏物】、【抒情】、【相思】
以上就是关于池塘生春草下一句,"乱花见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全部内容,以及池塘生春草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