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意思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句传统俗语,意思是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出自《论语·学而》。
出处:
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篇第一》: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译文:
曾子说:“我每日自己反省自己三点:帮别人出谋划策有没有不忠的?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别人传授的东西有没有没复习的?”曾子用着三点每天反省自己,有的话就改正,没有的话就继续保持,曾子如此的态度,可以说是学习的根本。
示例:
1、根据同学们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别人的表扬与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曾子简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学大师,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意思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初这句话是宋代的朱熹说的。宋代的朱熹在它的《论语集注》中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现代汉语的意思是:
曾子凭着这个此每天日多次反省自己,有过错就立即改正,没有过错就加以借鉴,他自己修身诚恳得这样,可以说是得到了学习的根本了。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文言文版
1.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什么意思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出自宋代 朱熹《集注》。
意思是对别人给自己指 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 错误。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以求塑造成理想的人格。
曾子是孔子 的弟子之一,在社会变化十分剧烈的 春秋时代,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 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子提出了“反 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 言行,使自己修养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后来,宋代朱熹在《集注》中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有则改之,无责加勉”遂被广为流传至今。
2. 有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必信,行必果。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释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指的是没有长远的 打算,那么 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 忧虑。
言必信,行必果。【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 dì lì bù rú rén hé】:天时不如地利是指战术上说的地利不如人和是指战略上说的两者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造句:
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应该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
2. 你就让他倚老卖老说你几句,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罢了。
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就人才,贯彻方略,社稷平治,边邦安宁,云云。
3. 关于做人,为人处事的文言文,全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4. 文言文翻译
基本同意一楼的翻译,最后一句有出入.
"传不习乎?” 在,朱熹的>;有注解说:
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
意思是说,我是否能够把老师教给我的知识熟记在心里.强调的是要守住圣贤的学问,继承先师的"道".
关于"吾日三省吾身"的翻译,由于文言文语意具有简略模糊的特点,说以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我每日多次反省我自己" 同时,因为后文明确的指出了,自己要反省的三件事,所以也可以综合前后文的意思,翻译成"我每天用三件事反省我自己",如何翻译这句话并不影响全文大意.强调的都是要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反省自己.
所以,大意为.
曾子(曾参)说:"我每天用三(件事)反省我自己:给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己之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实相待,受之于师的知识是否熟记于心."
错改之无错后面是什么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释义 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出处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示例 :1.根据同学们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 听取别人的意见,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别人的表扬与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被当事人用于一律接受他人的批评的情况比较少见。更多的情况是家长、老师使用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个原则来教导孩子们无须为师长的错误批评生气。
对师长的错误批评、错误评论、错误评价,如果能够做到 无则加勉 ,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帮助。不过,这个“原则”对师长们的成长进步没有任何帮助。
以上就是关于有则改之的下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有则改之的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