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天堂地狱
文\欧阳欣
抑郁的结束,是疯狂的开始。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躁郁症,以上这句绝对是最贴切的。
看过电影《一念无明》的人都明白抑郁症和躁郁症的区别。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对躁郁症却一无所知,只是简单地把躁郁症患者统称作“疯子“。
躁郁症真的是“疯了“吗?发病原因是什么?躁郁患者的世界又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躁郁症的苗头,及时就医咨询呢?常人又该如何对待躁郁症患者呢?
这本《自由的囚徒:哈佛医学天才的躁郁世界》(以下简称《自由的囚徒》)可以给我们答案。
这是一本哈佛医学天才佩里·贝尔德关于自己躁郁症发病的记录,经过其女儿咪咪·贝尔德和编辑伊芙·克拉克斯顿的整理和排版得以面世,为我们打开真实的躁郁世界。
佩里·贝尔德在医学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他大学三年内完成了四年的课程,并在大四的时候就开始教授大一新生生理学,然而就是这样的天才却得了躁郁症,从天堂堕入地狱,在绝望中挣扎着前进。
即便是生病,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医生,他忍着狂躁的性子,在略微平静的时候记录在生病期间的所作所为,以及精神病医院的所作所为,并对躁郁症进行研究,于是这本《自由的囚徒》逐渐成型。
在佩里的时代,人们对躁郁症并不了解,当然即便是现如今也并没有多少人了解躁郁症。
躁郁症又称作是双向情感障碍,是狂躁症与抑郁症两个极端情绪的结合。
对于躁郁症患者的绝望和希望,我想再没有比亲身经历者的记录更容易让人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佩里的记录,走进他的狂躁世界。
躁郁症患者在发病期间表现情感高涨时称为躁狂,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并且急于表达自己,甚至莫名自信,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同时异常亢奋,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感兴趣,却都虎头蛇尾,无法完成;
而表现为情感低落时称为抑郁,情绪极其低落,对之前兴致勃勃的事物不再感兴趣,并且生无可恋,有罪感和无力感增强,甚至想要或者实施自杀。
可以说在躁郁症患者体内存在两个极端的小人儿,他们争吵着把控大脑的支配权,让躁郁症患者的情绪如同跳楼机一般,在极度兴奋和极度低落中循环往复,没有药物的控制便无法停歇。
《自由的囚徒》还原了躁郁症患者的痛苦,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却对自己做过的事保持良好的判断,在躁郁症发作期间的一切记忆都不会随着恢复健康而被遗忘。
这些记忆有时会成为再次发病的诱因, 正如佩里所言:
同时佩里还经历了一系列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的躁郁症疗法:约束衣、手铐、脚镣、注射副醛、热敷与冰敷、长期浸泡在浴缸之中、囚禁在狭小的空间内,以及其他各种治疗方式,甚至到后期还接受了脑叶白质切除术,致使他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躁郁症患者除了要面对病痛折磨和非人的治疗方式外,还会面对亲朋好友的疏离、抛弃,以及社会的歧视、厌弃。后者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患者如同过山车一般的情绪给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定的困扰,他们发病时的可怕破坏力也让许多人避而远之。
送进精神病院治疗几乎是许多重症患者家属的必然选择。远离家庭,缺少亲友的陪伴,躁郁症患者便缺失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患者们努力地寻求帮助,给亲友们打电话,写信甚至像佩里一样选择逃跑。然而许多正常人却不能理解,他们拒绝提供帮助,甚至切断与患者的联系,把他从自己的世界里抹开,远远地逃离。
《自由的囚徒》 中佩里对此深有体会:
除此之外,社会对于躁郁症患者的歧视,让他们即便痊愈了也没有办法像患病前一样正常生活。佩里在生病期间失去行医执照,并在社区中声名尽毁,他的诊所也因此无法继续运转,让他彻底失去经济来源。
因为躁郁症,佩里失去了家庭和工作,毁掉了整个人生。
这似乎是躁郁症患者必然要面对的结果,在电影《一念无明》中男主阿东痊愈后去求职,当HR 问道间隔的一年去做了什么时,阿东如实回答自己患病去了医院,便因此遭到歧视,未被录取。
而梵高生前的遭遇更勿需多提,因为躁郁症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于是留下了那幅全世界著名的《自画像》,他的孤独和无奈在这幅画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念无明》的男主发病期间其父亲的不离不弃,和邻家小孩的陪伴让他的状态日益好转。
而佩里在《自由的囚徒》中也记录着自己出逃后接受到的陌生人的帮助,和朋友以及父亲的关爱。这些善意让他获得生存下去的勇气。
佩里医生知道自己的病可能复发,却依然对生活有着憧憬。如果每个人能够对躁郁症患者多一点关爱,多一点理解,那么一定能在那个绝望的黑暗地狱里撕出一道来自天堂的光,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力量。
最后,以《自由的囚徒》的结尾作结,想告诉每一个焦虑的,狂躁的,抑郁的,或是躁郁的人,请好好活着:
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
大乘了义经,涅槃经说:“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无明。”要破无始无明 必定要用一念无明,若将一念无明断了,用谁去破?一念无明一起,就分为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不能断的,断了又起,起了又断,经云:众生生死轮 转,由六根中来,若免生死,还是要用六根,若用六根中无论那一根来破无 明,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无始无明一破,见了佛性, 我们一念无明、六根通通要变为佛性,如经云:五阴(色受想行识),六 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加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加眼识耳识鼻 识舌识身识意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经又说: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四大 即见闻觉知),六根遍满法界,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光体无二。由此看来,方知一念无明、六根不能断的,要他打破无始无明 (即经中所说幽闲法尘、无分别性,是空空洞洞无知无觉,我们的佛性被 它遮藏,若不打破,始终不能见佛性)。祖师云:如若一念不起,湛然不 动,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是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是百尺竿 头,是无明窠臼,是黑漆桶底,六祖说是无记忆空,这个境界是无知无觉, 我们的佛性被他遮藏在里面,必定要把他打破,佛性才能发现出来的,要打 破必定要用一念无明的六根随便那一根打破,无始无明一破,见了佛性,见 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六尘,即变为佛性,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 修大乘法门必定要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如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本来 面目在那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参话头之念,就是一念无明六根的一根, 囫的一声,豁然贯通,亲见主人翁,就是无始无明一破,看见佛性。大乘 六度修禅那,禅那即静虑,起一清净思想,向清清净净的那点,静虑我们的 佛性,因缘时至,囫的一声,豁然贯通,看见佛性;静虑即一念无明六根中 的一根,清清净净即是无始无明,囫的一声,即是无始无明破也,就是用一 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的道理。
一念无明
不见世间实相之根本力量,源于执取,根从贪嗔,谓之无明...
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我们通常以“无明业火”形容人的恼怒,其实就是形容人的无知,恐惧与忧虑往往源于不认知、不自知,若果人人都能通情达理,又何来争执,何来愤怒?
无明是注定的,因为偏见。人的世界观是在经验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验的左右,而经验,又是一个人认知事物、判别事物的基础。人生在世,所有关于爱恨情仇的事物都足以触动我们进入“无明”。因为即便是简单的事物判别也不可避免地有偏见存在,由此产生无明,又由无明,衍生命运,因为命运,往往是由偏见造成的。
电影《一念无明》英译名为Mad world,一个疯狂的世界,主人公阿东罹患躁郁症,父亲与弟弟的离去让他不得不肩负起照顾起同样病重的母亲,一次意外,母亲的生命就此终结,未婚妻的生活也因此深受牵连…当他由青山精神病院出来,与父亲住在同一屋檐下,面对世俗的偏见,两个对过去都深怀愧疚的男人,不得不负重前行…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影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并非是因为生活的不易,而是因为家庭的真实…因为不幸的家庭,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我生长于一个三口之家,父亲如同电影中的黄大海,不明白如何去做一个丈夫,一个父亲,自小排行老幺的他,缺乏主见,生性懦弱,不懂变通,可以说,他就像电影中的黄大海一样,对于一家之主的理解,可能就是每个月扔下两三千块,然后离开。每次面对父子之间的争执,他只会用一句因为自己要外出谋生,不在身边来搪塞,全然将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外判给母亲,或者在外十多年单身汉的生活和能力的限制,他真的不懂得如何去关心自己的家庭,分担妻子的烦恼,懦弱地逃避本应属于自己的责任…黄大海在电影里说,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去处理,成为一个混蛋很简单,遇上该管不想管的事,不去管,不闻不问,然后再用十九个理由说服自己心安理得就可以了…
母亲自小就被外婆严加管教,童年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虐待,可以说,家庭,从某种层度上对她而言就是一个牢笼,缺乏自由,缺少见识,文化基础薄弱的她或许生性愚钝,但心地善良,没有见识过多少人情世故的她在年逾三十之际终于决定嫁给父亲,一个虽然拍拖多年,但其实她并不了解的男人。
关于父亲,她曾对我说,如果她当年能够再多一点见识,多一些了解,她一定不会嫁给他。婚姻,在当时已快三十岁,而且没有多少本事的母亲来说,是逃离牢笼的唯一希望,恰巧,父亲的出现,给了她一线希望。
多年生活的奔波与不易,让母亲脾性喜怒无常,男人的无能与距离,让她一个本就没多少能力的弱女子肩负得太多太多…
我,一个家庭的独生子,从小到大,所有人知道我是独生子,都认为我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他们不知道,我的父亲在三十岁以前,连一份正式的工作都没有,糊里糊涂到了一个没亲没戚的城市,在母亲的逼迫下,才算找到了一份工作,正当母亲调动来到这座城市,四十岁的他,却又被迫下岗,没有主见的他,一辈子依赖他人给予机会才有工作,却又屡屡东家不打打西家,母亲说,她以前最怕的事情就是,哪天他又一声不吭回到家里躺在沙发上,因为那很可能是他又把饭碗丢了。
自小我就和母亲相依为命,在一座没有亲戚的陌生城市成长,面对工作繁忙又喜怒无常的母亲,我从小就注定事事依靠自己,从我懂事开始,我人生中出现的所有带有重要选择的事件,都是伴随着争吵与无助,因为每次上至前途命运下至家长里短,中考、高考、选专业、工作、结婚…所有的一切,他们不但帮不上忙,而且总会以争吵结束,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个家庭,一个缺席且不成熟的父亲,一个焦虑而无能为力的母亲,还有一个,独立,但是争执、愤怒的儿子。我记得我从小最讨厌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的母亲每次都当着众人的面理直气壮地说:不用理他,他自己来。其实,我也需要帮忙,至少,我希望你可以在知道自己为人父母失职的时候不需要来的那么理直气壮。
黄大海在医院的天台哭着对阿东说,我不知道怎么去做一个好丈夫,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做一个好父亲,我真的不懂,我以为自己做对了,谁知道还是错了…他做了很多事,往往适得其反,生活从来如此,片尾的他说,我们这种升斗市民,能做多少东西呢?又没什么文化,但是我知道,这个是我儿子,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外判给别人去做的…其实,每个承受原生家庭痛苦的人,谁人不希望那些失职的父母能够给他们一句交代?哪怕父子间再多的隔阂,一句坦诚,便能化解多少怨怼…
生活从来不易,一个普通的底层小家庭,我,父亲,母亲,一家人分隔三地,每个人都对现实有偏见和愤怒,却亦有苦衷与无奈,人想过得轻松很容易,不去理那些麻烦事就可以了,但是,家庭,总需要有人站出来承受生活的重量,电影的最后阿东对身边的父亲说,回去吧…回去面对现实,回去继续生活,就如电影散场后的我,亦希望当风浪来临,家庭,会是我最好的避风港…
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变六粗
经典很难,要有耐心才是勇者。
请看《楞严经》宣化上人讲 第四卷
原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译文:此即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种最微细惑,不容易觉察。
“无同异中”:上文说“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字就是无明亦即业相。第一种微细惑,以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将整个如来藏真空,变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即是说,在还没有空之同相和界之异相的时候。
“炽然成异”:因妄能是转相见分(即第二细惑),既有见分而诸法未成,无有所见,就以业相为所见。但业相只是一晦昧之空,无一物可见。而见分定欲见之,见之既久就出现境界相第三细惑,即空晦暗中,结暗为四大之色。这和瞪久发劳而见空华一样。炽:即火光炽盛貌,如在黑暗中,火光炽盛显现,境界相即异相。
“异彼所异”:第一异字是虚字,就是不同,第二异字是实字,即异相之境。即是说对和它不同的炽然所成的境界相。
“因异立同”:因对异相之境界,又立同相之虚空,即依能见故,而妄生虚空和世界。
同异发明”:虚空是同相,世界是异相。一同一异,互相发明,就成众生界。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不同,众生形貌各异故说无同,但众生知觉本同,故说无异。
--------------------------------------------------
原文: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译文:前面已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即业相、转相、现相。以下解释境界为缘长六粗。什么叫六粗相?
(一)智相:属俱生法执,即与生俱来有分别能力,这不是究竟智,只是智之形相。
(二)相续相:属分别法执,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执取相:属俱生我执,周遍计度,计我我所。
(四)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要立假名妄相,循著假名而执妄相。
(五)起业相:由计名字相而生起业相,造种种业。
(六)业系苦相:由造业受报,而为业缠缚受苦。
南无阿弥陀佛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随喜精进!
以上就是关于一念无明下一句,天堂地狱的全部内容,以及一念无明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