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指有德行有志向的人,能与大家和睦共处,但是人家有自己不同大众的理想和智慧。
出自儒家经典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美美与共 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
原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这样的话,培养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本无可厚非,但在这里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依据。
观其三人,在宦海中“喜则摩足以相懽,怒则反目以相噬”,“不和”乃常有的事,可谓互相压榨排挤。然他们共同的理念都是“朝朝染翰侍君王”,是为“同”,如此观来,那他们皆为“小人”?
不然,孔夫子的“君子与小人”是在个人修为以及道德素养层面上而言的,王、司马和苏三者属于政治关系,他们受到学优而仕、忠君等同爱国等思想的浸染,以致众多行为及言论已然脱离本身,其目的只有使国家富强、局势安稳,便都不再是道德层面上了。所以不能因“小人同而不和”而断定三人非君子。
司马和王一直因政见不合而在流年里此起彼伏。他们的信仰不同,司马主张稳扎稳打,不喜动荡风波,唯恐生乱、乱则危矣;王一直胸怀抱负,这和英宗较为相似,便得意一时。与之不同,苏轼是本着苍生利益出发,他不在乎什么保守抑或改革,他更愿意跻身群众之间,细微体察、躬受亲尝,从而去做一些有益黎元苍生的事。而朝中众臣殊不知、民生疾苦啊...苏轼一开始主张保守后而相反,其缘由大抵如此。
其实,脱离朝堂后,他们还算处的不错。据记载,苏轼自黄州移官汝州,准备顺路去拜访隐居江宁的王安石。而王安石听说苏轼将来,便穿着野服,骑着毛驴,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边见苏轼。苏轼也穿着野服见王安石,并说,我苏轼今天是穿着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回答说,礼仪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可见两人洒脱至此。后来在同游钟山时,他们有意回避了容易产生分歧和误解的时政,诗酒唱和,谈禅说佛,不亦乐乎。司马光好茗饮,一日,邀好友斗茶品茗,大家带上各自收藏的上好茶叶、茶具、水赴约。先看茶样,再嗅茶香,后评茶味。苏东坡和司马光所带的茶成色均好,因苏东坡自携隔年雪水泡茶,水质好,茶味纯,遂占了上风。苏东坡心里高兴,不免有些乐滋滋的。当时茶汤尚白,司马光内心不服,遂出题难之曰:“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同爱二物?”苏东坡不慌不忙地高睨而答:“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司马光问其故,苏东坡从容对曰:“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为然否?”众皆信服。
综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本无可厚非,但在这里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依据。
君子和而不同的下一句
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以上就是关于君子和而不同下一句,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的全部内容,以及君子和而不同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