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对仗是哪句
两个对一行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偶:
两个对一行
黄鹂对白鹭
翠柳对青天
窗对门
西岭对东吴
千秋雪对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唐朝杜甫的《绝句》
全文是: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文解释: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
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杜甫“绝句”的其余三首分别为:
①绝句四首(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②绝句四首(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③绝句四首(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23]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杜甫七言绝句鉴赏:两个黄鹂鸣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这首千古名诗,历来说者芸芸,都想从中读出点什么内容来。流传较广的一个意见认为,此诗一句一景,各自独立,写出了诗人的愉快心情。
清代学者浦起龙不认同这种观点,他在《读杜心解》里说:“鹂止鹭飞,何滞与旷之不齐也?今西岭多故,而东吴可游,其亦可远举乎?盖去蜀乃公素志,而安蜀则严公本职也。蜀安则身安,作者有深望焉。上兴下赋,意本一串,注家以四景释之,浅矣。”
浦起龙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严武的幕中任职,当时严武再次镇蜀,诗中的黄鹂与白鹭,一静一动,并非闲笔,实有寓意,那时候吐蕃侵扰大唐,蜀中不靖,似乎不能久留了;离开蜀地前往东吴,是杜甫一直想做的事,但安定蜀地则是严武的本职,在这一点上,杜甫对严武不无责望。
诗无达诂,以上的解释,都无不可。不过,浦起龙所说无疑牵强了一些。求之过深,容易有穿凿附会的嫌疑。大体来说,解诗忌字字坐实,除非有两种情况存在:一是作者自述作意,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等,诗人都很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会写这首诗;二是诗中有相关的提示,这时候题目就成了关键,此外在正文里也会有提示,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堪称千古诗谜,但不是不可以解,因为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一把钥匙,那就是第二句的“思华年”(这里的“思”字,是“悲”的意思,读sì),从这三个字读入《锦瑟》,虽不中,亦不远矣。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一书里,谈到了“绝句诗不贯穿”这一现象。所谓不贯穿,是指四句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杜甫的绝句,屡有这种手笔,比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对于绝句不贯穿的现象,洪迈点到即止,没有过多论说。这种做法,跟清代学者的深入探寻相比,无疑是疏阔的,但其高明之处,就蕴含在那些貌似疏阔的论述空间里,也更有生趣一些。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写作方式,究竟是不是杜甫的独创,其实是难以考证的。但因为杜甫在后世的声望日隆,他的诗被更多的人琢磨,也被发明出许多体格来。欧阳修的《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洪迈认为,欧阳修此诗是取法杜甫而成的,因为此诗也是四句如独立王国般的存在,句子之间缺乏意思上的延续。其实,欧阳修并不喜欢杜诗,他的诗风也与杜诗天差地别。
除了不贯穿,杜甫这首绝句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两联都是对仗的,且对得很工整。不仅如此,杜甫的许多绝句,都出现了对仗的情况。我们知道,绝句并没有对仗的规矩,所以杜甫的这种做法,又俨然成了一种独特的体格。王安石的绝句,也有不少是对仗的,于是这也被人视为学习杜甫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实王安石学杜,并不在这一端,不然他就无法成为一位大诗人了。
绝句又有截句之称,意谓截取律诗的一部分而成。律诗只要求中二联对仗,所以从里面截取任意两句而成的绝句,对不对仗都是正常的,都没有必要成为一惊一乍的事情。
从写法上看,绝句的写作和其他体裁有很大的不同。诗往往是有为而作的,一首诗可以没有题目,但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意旨。不过,绝句是一个特例,因为它可以意思不完整,甚至可以没有作意,只要你把话说得有趣,就可以成为佳作。
我们来看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绝句,只是记述了诗人在天地间某一瞬间的状态,至于如何解读,则取决于读者之心了。
在古典诗歌领域,那些高喊创新诗体或韵书的声音,往往没有任何效应,因为这是疏于读书写作所造成的陋见,其实只要稍微动笔写一下古风、绝句、律诗等体裁,就能发现各体诗各具特性,互异互补,已经满足了人们的各种写作需求。
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
两只黄鹂在翠柳里鸣叫,一行白鹭正飞上蓝天.从窗口可以望到远处西山上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边停泊着行程万里而来的东吴的船只.
赏析: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 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下一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对仗是哪句的全部内容,以及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