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翻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位于“四书”次位,中庸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下面看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什么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
意思是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出自——战国时期子思《中庸》。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2
《中庸》经典名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第一章》
【释义】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延伸】中庸之道,各安其所。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第一章》
【释义】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
【延伸】一个人的时候,是检验人品最好的时候。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
【释义】君子高居上位,不会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会去巴结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人,这样,就无所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
【延伸】事不成,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五章》
【释义】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处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延伸】所有的成就,都是从小到大,由近及远。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3
《中庸》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时代新趋势,有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无为”联系起来,为“尚俭”立据,但影响有限。如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中庸”作为一种极高德行来推广,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据记载,当时伴随着佛家“格义”学说的流行,还有引佛家义理释解“中庸”的著作出现。唐代李翱将《中庸》尊为经书,撰有《中庸说》,提出了一个《中庸》的传承谱系,并与佛家心性之学相糅合,阐发与弘扬《中庸》儒家天命性道学说。
他将传承《中庸》的本意弘扬性命之说为己任,在糅合佛儒观念的基础上,用佛家“不动心”的理论来诠释儒家“诚”的内涵,不仅由此建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同时,其融汇佛家与儒家的心性学说为一体,对于后来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庸思想是谁提出来的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樊登知识超市—38.邵一鸣---管理你的情绪(完结) 可以作为参考
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个人知识提升的学习资源,包括这两年很火的短视频直播带货运营,各大渠道引流,视频剪辑和有声书等资源,每个分表格都是不同的类目,需要什么切换即可。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学习,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转存,有时间慢慢看~
樊登读书会个人学习提升课程
链接:***/s/1kitPPM6Pep9yyhDKZohlVw
?pwd=2D72
提取码:2D72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的中心句
这是一副对句,“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
所以下一句应该是“月有阴晴圆缺”。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人生得意的时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自己姓什么,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
身处逆境必须格外忍耐,否则容易早早夭折。人生失意的时容易失态,一失态就不知自己的未来,于是消极和绝望就趁隙而入。笑看人生潮起潮落,守住自己的心。
扩展资料
人生淡然如花,行走一路芬芳。任由世界跌宕起伏,心若不惊,自然从容。静守一方天空,安度一春岁月。无意于得,自然无所谓失。人生之美,不在争求,而在静守。只愿此心:一世清宁,安然盛开。
人生苦短,何不淡然。生活,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过日子,就是一种心情, 用好的心情去生活,累也不说累,苦也不言苦。人生在世,总是有些空城旧事,年华未央;总是有些季节,一季花凉,满地忧伤。许多事,看开了,便会峰回路转;许多梦,看淡了,便会云开日出。学会思索,学会珍藏,微笑领悟,默默坚强。
以上就是关于喜怒哀乐下一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翻译的全部内容,以及喜怒哀乐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