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是什么?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出自《增广贤文》中的《古今贤文(真理篇)》
原文如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看事实,少听虚言。
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必改,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此书集结了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是什么
须问打柴人。意思:要了解一件事,就要向精于此事的人请教。出自《古今贤文真理篇》。这些成语生动地表达了真理是认识事物的工具,是人们前进道路的阶梯,还说明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古今贤文》内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看事实,少听虚言。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则改,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解释: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说明要了解一样人或事物,一定要近距离观察。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要了解一件事,就要向精于此事的人请教。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明白。暗:糊涂。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单听一方面的话,就搞不清真相。
多看事实,少听虚言。指要多了解事情的真相,少听一些没有根据的话。
满招损,谦受益。满:骄傲。谦:谦虚。骄傲招来损失,谦虚带来好处。
知过必改,闻过则喜。过:过错。则:就。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马上就改正;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和观点,就感到高兴。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枢:门上的转轴。蠹:蛀蚀。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会被侵蚀。
从善如流,疾恶如仇。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像水从高处往下流那样,比喻迅速。疾:痛恨。恶:指坏人坏事。形容能很快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像水从高处到低处一样自然;痛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人一样。
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指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好的药。忠言:诚恳劝告的话。逆耳:(某些尖锐中肯的话)使人听起来不舒服。好药虽然苦口,但对治病有利;诚恳的劝告虽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对行动有利。
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是什么?
“欲知山中事,”后面是“须问打柴人”。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那就去问在这座山中打柴的人。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这是一句谚语,表示要想了解一件事一定要向精于此道的人请教。
“山中”词意代表领域、区域、范围;
“打柴人”词意代表熟悉、了解某某行业的人。
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是什么
“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是“须问打柴人”。这是一句谚语,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那就去问在这座山中打柴的人。《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以上就是关于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