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三军可夺帅也下一句
三军可夺帅也下一句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出自:“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指普通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这句话形容了一个人志气的重要。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
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
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三军可夺帅也下一句是什么
三军可夺帅也下一句: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军可夺帅也的下句是什么
匹夫不可夺志也。
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代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
你好!
原句为: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为: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三军”古义:军队的通称。
“三军”今义: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
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
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以上就是关于三军可夺帅也的下一句,三军可夺帅也下一句的全部内容,以及三军可夺帅也的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