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眼观为实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心既然想到了。眼睛和嘴巴讲的难道不到吗?
古人讲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先由心里想到,然后,才去自主行动。
眼睛看到的和嘴里说的,都是根据心里想到的去做。
比如,人看到了地板有很多脏东西,应当清理一下。就会寻找工具去把它清扫一下,然后把它收集起来倒掉。还地面的清洁。
这里首先是心里想到的要把它打扫干净。并不是首先去找工具然后心里才想到要打扫干净。心里想到地面应当保持整洁,不应当凌乱不堪。想到了以后才能支配自己去做。
世界上很多发明家和创造者,都是通过自己遇到过一些事物受到了启发,才让自己有了想法,做出发明,创造出一种新的东西来满足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改变原来的面貌。传说中鲁班。在山上攀爬之时,被带齿痕的树叶划伤了手背,他就想到:锯齿形的树叶能把皮肤划破,就是因为有锯齿状的裙边,如果要用铁做成这种树叶锯齿形的样子,就可以锯下木材。他根据这个发现的事物原理,发明了一种劳动工具——锯子。
果然,木头被锯子锯下来了。这都是先看到了这种树叶受到了启发,然后才去思考用一种其他别的物体制作出来,节省很多时间去砍木头。
这都是人们先自己心里想到了,才驱使自己去行动、去制作。
用嘴巴说出来这种新物件是做什么用的?它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别人也是看到了鲁班发明了这种锯子很好用,节省了劳动力,才学过来自己制作,也使用上锯子。这都是先从心里想到这种东西很好。可以把木头锯断。制作成自己生活中需要的桌椅板凳。
“心想才能事成”。想到了才能努力去办。想不到,一切就无从谈起。
“耳听为虚”下一句是什么
眼见为实。
出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出自于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释义: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句子运用: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人说的靠不住啊!
(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进行了实地参观。
(3)起初听到是觉得困难,但是还是得尝试一下真实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啊,哪怕是亲戚朋友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如亲眼见到更让人信服。
(5)下面是我们刘家新发明的铁器展示时间,东西好不好,耳听为虚,大家眼见为实才好。
(6)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她得亲自试试这刘大圣到底是不是真像冷寒霜说的那样,有所藏拙。
(7)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看看他心中总有所怀疑。
(8)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用我的五彩画笔描绘家乡;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我的白纸黑笔赞美家乡;如果我是歌唱家,我要用我的甜美歌声赞颂家乡!朋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来我家乡看看她的景色吧!
(9)虽然背地里有人说,但谁也没亲自抓到现实,所以也验证了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0)李子木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听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那么简单,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背后应该还有更复杂的事情。
天下有明之事明眼之人一看便知下一句
耳听为虚,唯有自己才是最真实的。
天下有明之事,明眼之人一看便知下一句是耳听为虚,唯有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天下有明之事,明眼之人一看便知。”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耳听为虚下一句是什么
耳听为虚下一句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是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点,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汉室皇族的刘向就说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辩之。(《说苑·政理》)”意思是说,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手操作的。刘向在这里讲的是为官之道的。
类似语句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你听别人讲一百遍,不如自己去看一次.你看别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去做一次。
表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原文是“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
以上就是关于耳听为虚下一句,天下有明之事明眼之人一看便知下一句的全部内容,以及耳听为虚下一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