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是李清照对柳永的批评,大概就是阳春白雪见不惯下里巴人的吧~李清照认为柳永的词不够典雅庄重,低速不雅咯~
柳永词作语言之俗表现在哪些方面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可以分为俗词和雅词两大类。俗词之“俗”主要体现在:(一)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尤其是妓女的生活;(二)语言上,采用大量极为通俗的民间口语;(三)表现手法上,运用铺叙手法,叙事抒情率口而出,不求含蓄。同时,柳永的雅词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雅词之“雅”主要体现在他那些抒写自我怀抱的作品中景与情的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深深的感发。柳永之所以形成这种雅俗并存的艺术风格,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对后世的词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著名词人、被奉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评价柳永:“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李清照肯定了柳永创作慢词革新词体形式的功绩,记述了柳永名动京城、名满天下的史实,褒扬柳永词音律协和的优点,同时又指出柳永词“词语尘下”也就是造语较俗的缺点。那么,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李清照指陈柳永词落入俗套的评价是否公允呢?下面试以柳永的两首代表作——《望海潮》和《雨霖铃》为例来加以分析。《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从写作意图看,词作有干谒求进之意;从词作内容看,明显有阿谀吹捧的倾向。这些不能不说“俗”。但从意象营造、意境创设、语言运用看,这首词又十分清新雅致,读来赏心悦目。解读这首词可从一“夸”字着手。上阕先夸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虽语近说明,而罗列极有章法,从“东南”到“三吴”最后点出“钱塘”,范围层层缩减,表意十分鲜明,从时空两个角度突出了杭州风景优美、地位重要、自古繁华的特点,领起下文。再夸城市风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色如烟,一片葱茏迷蒙;小桥如虹,精巧清丽像一幅画;帘幕像翠鸟的羽毛绚丽好看,在风中摇摇摆摆,起起落落,煞是动人;高低错落的房屋显出人烟稠密,人气聚集。作者选取的意象以静景为主,注重色彩的调配,显得谐和安定。再夸风景壮丽——“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环绕着堤岸;钱塘湾的江潮汹涌澎湃,层浪堆叠,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卷起万丈浪花;江海相连,无边无际。此句写得最有气势,足可与豪放派的代表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媲美,而在造语方面则更具独创性。教材中将“云树”解释为“茂密如云的林木”,美则美矣,而气势不足,且依据也不充分。最后夸生活富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商店陈列着五光十色的珠宝,市民都穿着绫罗绸缎,光鲜亮丽,竞相追逐豪华奢侈的生活。这一句带有明显的夸饰色彩,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处在鼎盛时期的宋朝全面繁盛的景象。上阕以城市为中心,以表现“繁华”为重点;下阕则以西湖为中心,以表现民俗和乐为重点。先夸西湖风光——“重胡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被白堤分割,而婉曲勾连,内外相通,周围又有山峦重叠,深秋时节,桂子落地,可是难得的稀罕物,盛夏荷花开放,更是分外娇艳!为取得押韵效果,词作将“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对调,理解时需要注意。这里的意象选择最是典型,充分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物产丰饶的特征。据说,当时的金主完颜亮读到此处,便对杭州起了觊觎之心。再夸民俗和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晴天,牧童的羌笛声多么婉转悠扬;月夜,采菱女的歌声又是多么甜美圆润!那钓鱼的老者,那采莲的少女,都那么自在快乐。这里的“弄”“泛”“嬉嬉”最是生动传神!再夸长官风雅——“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长官出行,随从众多,举办酒宴,观赏歌舞,吟诗撰文,多么风雅!这里的“高牙”“烟霞”均采用了借代修辞,既增强形象性,又增强音乐美。最后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收束,赞誉何长官的治绩和锦绣前程。总之,这首词以“夸”字总揽全文,赞美了杭州的风景绝佳,市容繁华,百姓康乐,地方官治理有方。虽命意较俗,而文辞清丽,语势畅达,意象优美,意境阔大,音调浏亮,极具美感。可谓俗不掩雅。《雨霖铃》表现爱恋歌伎的主题,在道学家的眼里,自然俗不可耐。然而用今天的眼光看,柳永以填词为职业,奋战在流行歌坛的最前沿,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女形成比较真挚深厚的情感,这种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又是难能可贵的。该词以“伤”字关合全篇,表现同相好的妓女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痛楚伤感,显得缠绵悱恻,真挚动人。上阕写离别场景,下阕写别后孤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又创造性地加入叙事成分,用细描的手法刻画人物,故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婉约派的代表名句,运用设问和列锦的手法,有力烘染了离别后的孤单、落寞和愁苦,让人悲从中来。综上,柳永的词虽有俗艳之作,上述两首词也有俗的成分,却也俗而能雅。俗,反映了柳永生活处境艰难的一面,因而不能不向现实妥协:雅,则更能反映柳永的自由放达的性格和卓尔不群的才情。柳永的俗,人不可免;而柳永的雅,人不可及!
苏轼和李清照是一个朝代的吗
北宋仁宗朝,知名才子柳三变在科举中落第,悲伤落寞之余,他写下一首《鹤冲天》,词中有句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很快这首词就成了落第秀才之间传唱的流行歌曲。又一次科举开始了,好巧不巧仁宗皇帝看到了柳三变的试卷,当时就提笔批到:“丫不是要浅斟低唱吗,要什么鬼浮名?”这不,皇帝下达了最高命令,彻底堵死了柳三变的晋升之路,自此往后,他便以“奉旨填词”自嘲,以“白衣卿相”自居,整天沉迷于花街柳巷,和漂亮的小姐姐们度过了一生。
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在家行七,故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七公子在当时,绝对是顶流级别的明星了,时人有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没有自来水的宋朝,皇帝老子也得喝井水,这说明了柳永词的国民度之高。但你也知道,词这种文学体,天生就低了一等,而柳永又爱好音乐,喜欢填词,还酷爱为乐工歌妓填词,这一来,柳永就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认为他品格低、搞三俗。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李清照大人就曾批评说:
“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但是李清照嘛,你懂的,千古第一才女,北宋文坛没被她批评过的人,不是因为好,只是因为不够资格。而柳永的词,也确实如李清照所讲,音律协调,词句世俗。这是生活环境和浪漫天性决定的,你不能说天天在小姐姐的温柔乡里高呼报国,这不公平,但是能把“抱妞”写出水平、写出风格,不也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情吗?
柳永一生,成也填词,败也填词,因此细数历史上所有词人,也唯有柳永,将填词与生命结合地如此紧密。可以说,读完柳永的词,就读懂了柳永的一生。笔者才疏学浅,自然没有读完柳永之词,也就读不懂柳永的一生。只能羡慕他的才气,以及环绕在身边的小姐姐。但是,柳永真的只会莺莺燕燕,寻花问柳吗?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你看这首词,上片写秋景,在古代文学中,除了刘禹锡等特例,只要提到“秋”,基本可以闭着眼睛与“悲”划等号,这首词也是一样,你看这些用词,潇潇暮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红衰翠减,无一不使人眼前浮现萧条之景,无一不使人萌发生命落空之感。
但这些词并不是一味堆砌,柳永词有结构、重章法,你看“潇潇”、“苒苒”这类叠词,再看“清秋”、“冷落”等双声词,在音律上就给人极强烈的紧迫感,一声又一声传入耳中,景物从眼前一一闪过,你虽然应接不暇,却不觉得杂乱无章。
柳七公子用他的章法、音律,在秋天的肃杀之景中,蕴含着他的感情,任你毫无文学细胞,对古诗词一窍不通,只要捎带感情诵读出这几句词,不自禁地就会产生代入感。如果你恰好对柳永、对古代文人的“怀才不遇”有所了解,再读这首词,就会感受到其中那种有志难酬、生命落空的悲凉感。
再看下片,按照填词的套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不,柳七公子开始抒发儿女柔情了,“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敢登高望远,怕引起思想之苦,常年在外漂泊,爱人就在远方,却不敢回去相见,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因为时光苒苒,追求蜗角功名,却一事无成。
他不是不想当官,进入朝廷,像欧阳修、晏殊那样,像范仲淹那样,可是他实现不了,即使当官也不过是屯田郎,离朝廷中心十万八千里,他被词误了前途。“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凭栏凝愁,远方那个心爱的女人,也每天在妆楼上凝望,每次看到有船停靠,都以为是我回家了,每次都换来失望。
李清照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柳永这首词,不但有异地相思之情,还有秋天肃杀之景,有志向难抒之愁,有生命落空之感。
这就是柳永,柳七公子。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在柳永之前,对五代至宋词作影响最大的是《花间集》,花间派也写爱情,但花间派的爱情太诗意,那本来就是士大夫作词,交给歌姬小姐姐吟唱的,让女人唱爱情,自然要以女人的口吻填词,而柳永的爱情,是现实的,他写到的每一个女人,都是活生生的,是真实存在的,就在他身边,所以柳永常常是以男人的口吻来写爱情、写女人。
伤春悲秋啊,柳永的伤春悲秋,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个人真实感受,用现在话来说,就更接地气了,所以才会“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简述李清照的论词主张
提问
百度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李清照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哪些独特的审美要求
我有更好答案
最佳答案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萁之诗”。那么词和诗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李清照认为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论词》中还提出了对词创作的其他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
一、 勿“破碎”,是在批评张先、宋祁等人作品时提出来的,这表面看来是对语言的要求,实则包含着对词的意象的要求,要求作品应该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审美感受。
二、要有“铺叙”。她批评晏几道的作品“苦无铺叙“。主张词要展开些,尽可能写的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前后呼应,这是对以柳永词为代表的长调词的肯定和总结。
三、讲“故实”,她批评秦观词说其“专主情致,而少故实。”故实即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这反映了李清照对词人文化修养的要求。
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她批评柳永词说:“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批评贺铸词说:“苦少典重。”这种典雅美的追求,也可以看作是李清照词学观的综合的体现。
以上就是关于而词语尘下,柳永词的语言的俗与雅体现再哪些方面的全部内容,以及而词语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记笔】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faedoony@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